历史
据《建宁县志》记载,溪源明笋发源于建宁溪源,始于宋朝,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常采用木桶压制,因其压榨笋可保留到明年(翌年)食用而质味不变,故称明笋。“溪源明笋”加工工艺于2010年被列入第三批三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5年,黄家坊35户竹农联合成立了富源笋竹专业合作社。
产地环境
地貌情况:溪源乡、黄坊乡地势高峻,为本县高寒山区,山多田少,地貌类型为火山岩类低山。这些低山由山地残积和坡积物较厚,山麓为红壤,向上递变为红黄壤,森林多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低山土质适于发展毛竹,有利于毛竹笋的生长,为溪源明笋提供了品质优良的原料。水文情况:黄坊乡黄坊溪为濉溪小支流,流域面积65.9平方公里,河道长35.5公里,县内比降21.1%。平均年降水量1735毫米,年平均径流量0.68亿立方米。溪源乡楚溪贯穿全境,流域面积145.9平方公里,主河道长23公里,比降33.3%,平均年降雨量1827毫米,年径流量1.5亿立方米。气候情况:溪源乡、黄坊乡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并具有大陆性气候特点。四季分明,昼夜温差较大,年平均气温16-19.5℃,年降水量1500-1900毫米,无霜期230-250天,日照充足,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冬夏干湿差异悬殊,地形复杂,立体气候及地区小气候差异显著,特别适合毛竹的生长。
产品荣誉
2010年,“溪源明笋”加工工艺于被列入第三批三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7年12月22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溪源明笋”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2018年,溪源乡笋制品通过“绿色食品”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