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信都红瓜子(亦称八步红瓜子)于明末清初在贺州(原贺县)就有种植,栽培已有四百多年历史。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就经梧州、广州远销东南亚和世界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为贺州传统名优出口商品之一。信都红瓜子是广西著名的传统出口产品之一,销往世界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红瓜子作为一种深受群众喜爱的休闲食品,市场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
产地环境
地形状况:信都红瓜子种植范围内地形,北高南低,大桂山山地横腰盘踞在区域东部,分布成信都平原、八步盘地,土壤类型主要有沙土、壤土等。肥沃的前作非瓜类的沙质壤土或河流冲积物土,pH值5—7,土壤耕层深厚,结构适宜,理化性状好,排灌方便,土壤物质条件非常有利于信都红瓜子的生长,为信都红瓜子获得优良品质奠定了良好基础。
水文情况:信都红瓜子种植地域范围内拥有水库工程共58座,大型水库1座,中型水库1座,小型水库56座,总库容3.6亿立方米,且90%以上的水库周边森林覆盖;有中型灌区1处;一般中型灌区4处;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9.64万亩。种植区域内水资源较丰富,水利沟、渠遍布各乡镇、村,排灌便利。信都红瓜子种植区域范围内水质属清洁水平,适宜种植优质信都红瓜子农产品。
气候情况:信都红瓜子种植区域范围属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润多雨,夏长冬短,年平均温度23℃,无霜期320天以上,降雨量1500—2000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30—75%。这种气候条件非常适合信都瓜子生长,有利于信都红瓜子特殊品质的形成。
产品荣誉
1983年,信都红瓜子被国家对外贸易部授予“优质产品”称号。
1987年,信都红瓜子获国家对外贸易部银质奖。
2011年12月20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信都红瓜子”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