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布局
房县香菇产于湖北省房县城关镇、青峰镇、大木镇、门古镇、军店镇、化龙镇、土城镇、红塔乡、榔口乡、沙河乡、万峪河乡、桥上乡、窑淮乡、上龛乡、九道乡、中坝乡、白鹤乡、五台山林业总场、姚坪乡等19个乡镇。房县地处鄂西北,界于大巴山和武当山之间。地理坐标为东经110°02′-111°15′、北纬31°34′-32°31′,海拔180-2485.6米。北与郧县、丹江口市接壤,南邻神农架林区,东界保康、谷城县,西连竹山县。2008年,房县香菇总生产面积53333.3公顷,总产量5350吨。2021年,经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评估,房县香菇品牌价值高达4.43亿元,产品销往日本、德国、比利时等18个国家,年收入3亿元,出口创汇9500万美元。
历史
从唐朝至今,房县人民一直有生产、食用香菇的习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早在《农桑辑要》上就有记载,在唐朝苏恭著《唐本草注》中就提到了房县香菇的人工栽培方法。史书记载,唐中宗李显(庐陵王)流放于房县回京后,钦点“房县香菇”作贡品,从而使“房县香菇”成为房县“流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该县栽培利用的历史渊源可究。房县县委、政府十分重视香菇生产,一直把香菇作为房县的主导产业,先后出台了《房县食用菌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等政策,使香菇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栽培模式不断优化,技术水平不断提高,销售渠道不断拓宽,香菇生产已成为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山区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1986年,国家商业部把房县列为全国香菇重点生产县。
产品特点
品质特性:房县香菇的菇形紧凑,形状有半球型、扁半球型、伞型或扁平型,铜锣边,菌柄较短,菌褶金黄。花菇菌盖略呈褐色、花纹明显色白,厚菇、薄菇菌盖呈褐色或淡褐色。色鲜、肉厚,为菇中上品。
产地环境
土壤地貌:房县土壤种类较多,有黄棕壤、山地棕壤、石灰岩土、潮土、紫色土、水稻土等6个土类,15个亚类,44个土属,146个土种,201个变种,总面积6628万亩;全县土壤中性偏碱;普遍缺氮、严重缺磷、大部分缺钾、有机质含量偏低、部分土壤物理性不良;房县地貌由北部、中部、南部三大地势部组成,整个地势是西高东低、南陡北缓、中为河谷平坝。地势南北高,中部低,四周高山环绕,由两侧分向中部倾斜,略成盆地形势。
水文情况:房县地域辽阔,河沟纵横,有堵河(发源于神农架林区阴峪河)、南河(发源于神农架林区的温水河)两大水系。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为914毫米,年均经流深465毫米,经流总量20.46亿米,年降雨产水量46.57亿米,过境容水量16.37亿米。
房县是南水北调水源区,境内没有大型工厂,无“三废”排放和空气污染,也没有重金属污染历史,根据环境监测部门监测,房县境内地表水达到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的Ⅱ类水质标准;水质感观良好,无色、无臭、无味、透明,pH值在5.5-7.5之间,砷≤0.05、镉≤0.005、铅≤0.05等有关指标符合中国和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饮用水质准则。
气候情况:房县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日均温10-15℃,昼夜温差明显;年均空气相对湿度75%;年日照时数1700-2000小时,无霜期223天;全县各地年降水量的差别不大,总的特点是南部地势高的地方降水多;北部地势低的地方降水略少。年均雨量750-1160毫米,降水集中在4-10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85%,其季节分布是:3-5月平均为235.9毫米占26%;6-8月平均为406.2毫米占44%;9-11月平均为226.8毫米占25%;12-2月平均为45.1毫米占5%;该县雨日在100-140天之间,年平均雨日117天。雨日由北向南逐渐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