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桂林葡萄种植历史悠长,明朝就有以葡萄命名的乡镇。清道光年间编撰的《西延轶志》上册记载有一千多年前种植葡萄属水果的描述,中华书局1997年出版的《桂林市志》和方志出版社2010年出版的《桂林市志1991—2005》都有葡萄种植生产记载。桂林葡萄规模种植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兴安县的唐世贵带头在兴安种植巨峰葡萄经济效益明显,亩产值达3000多元,带动了相当一批农民致富。90年代后期,由于阴雨天气,导致霜霉病等病害严重,桂林葡萄产业走进了低谷。2000年前后,桂林摸索出了一套适宜巨峰葡萄露地避雨栽培技术,有效减少了病虫害,提高了果品质量,加上各级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扶持政策的影响,桂林葡萄产业迅速走出低谷,驶入产业发展的快车道。
产地环境
土壤地貌:桂林市地处南岭山系的西南部,地形总体上呈北高南低的趋势,即北、东、西三面环山,地势较高;中部及南部、东北部为岩溶山地与平原、河谷地区,地势较低平,其中从全州县、兴安县到灵川县、桂林市区、临桂区一线有“湘桂走廊”之称,期间有中山、底山、丘陵、岩溶石山和河谷平原。桂林葡萄种植区域分布在河谷平原与宽谷地,由河流冲积构成的平坦地面以及丘陵地带,可分为红壤土、石灰土、紫色土、冲击土、水稻土等5个土类。主要耕作土以水稻土和红壤土(占耕作面积的78%)为主,酸碱度为4.5-6.5,土层深厚,土壤有机质含量在2%以上的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87%,耕种性良好,土壤环境适合葡萄生长。
水文情况:桂林市水量充裕,在流域上地跨长江与珠江两大流域。桂林葡萄保护范围内水系发达,河流密布,境内河流主要有漓江、湘江、资江、寻江、洛清江5条江,另有总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千米的支流63条,多年平均径流量245.6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径流深900毫米-1800毫米,年径流量约占广西的13.0%。全市多年平均总水量为403.81亿立方米。这些河流都发源于青山、绿树、岩石之中,全市森林覆盖率达70.91%。全市有水库396座,其中大型水库3座、中型水库24座、小(1)型水库107座、小(2)型水库262座;水库总库容21.35亿立方米,有效库容14.67亿立方米,总灌溉面积14.28万公顷。桂林市辖区内水质总体良好,基本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Ⅱ-Ⅲ标准,工业污染水较少,是理想农业和生活用水。
气候情况:桂林葡萄保护范围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光照充足,热量丰富,夏长冬短,四季分明且雨热基本同季,气候条件优越。桂林葡萄保护范围主要分布在湘桂走廊上,地域特色明显;气候条件独特,温光资源丰富,适宜葡萄一年两收栽培,成熟期昼夜温差大,不同熟期葡萄品质独特。
全球有机产业总汇购物链接http://www.whobuy.net/products-dt?product_id=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