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龙胜凤鸡也叫“瑶山鸡”,属瑶族群众祖祖辈辈传统养殖的家禽品种。是瑶族同胞走亲访友的必需品和接待贵客的美味佳肴,也是瑶族群众婚丧嫁娶等活动的崇尚品,瑶族历来就有“喊鸡”、“放鸡”、“敬奉”、“梅山”等与鸡有关的风俗活动。龙胜县境内群山环峙,形成与外界隔离的天然屏障,特别是瑶族同胞大多居住在崇山峻岭的山区,很少与外界接触,自古就有“无山不瑶”的说法;瑶族同胞很爱美,妇女喜欢穿红、蓝、黄、绿、紫等多种颜色搭配的服装。“瑶山鸡”就是在长期封闭的环境、瑶族特有的传统风俗以及瑶族群众对美的崇尚等历史条件下,瑶族群众自繁自养、长期的选育而形成的。因其羽毛色彩丰富多样,外表华丽,也叫凤鸡,有类似凤凰之意。据《龙胜县志》(1990年版)记载,瑶族于宋朝前已迁入龙胜县境内,瑶族地区饲养有一种外观美丽、体型优雅的瑶山鸡。龙胜县境内群山环峙,形成与外界隔离的天然屏障,瑶山鸡就是在封闭的环境、瑶族特有的传统风俗等条件下,经瑶族群众长期选育形成。因其羽毛色彩丰富多样、外表华丽,也称凤鸡,有类似凤凰之意。同时,瑶族群众认为吃黄脚、黄皮肤的鸡肉会犯病,所以,龙胜凤鸡的皮肤多为白色,胫为黑色或青灰色。20世纪80年代,龙胜凤鸡的饲养量约26万只,此后逐年增长。2008年,龙胜凤鸡通过认定,成为广西地方保护品种。2009年,龙胜凤鸡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成为国家畜禽品种种质资源,是广西通过国家审定的5个家禽品种中的其中之一。
产品特点
外在感官:
龙胜凤鸡体躯较短,结构紧凑;具有多种羽色(以浅麻、深麻为主,少数黑羽、黄羽、白羽);青脚,多数有胫羽,部分有凤头、胡须等特征。成年公鸡羽毛紧凑,颈羽、鞍羽呈黑羽镶白边或镶黄边,主翼羽、副翼羽和尾羽多呈黑色并有亮绿色金属光泽。母鸡羽色以浅麻、深麻或黄麻为主,颈部有黑羽镶白边或镶黄边。宰后肉色肉色多为白色,少量为浅乌;肌肉切面有光泽,具有鸡肉固有的色泽及气味,无异味,皮薄,脂肪少。
内在品质:
经检测,龙胜凤鸡鲜肉中主要营养成分的总脂肪含量明显较低于其它品种。主要营养成分:蛋白质为22.2—23.9%;总脂肪为0.04—1.6%;灰分为1.01—1.09%。
产地环境
龙胜县境内山峦重叠,沟谷纵横,山高坡陡,素有“万山环峙,五水分流”之说。地势呈东、南、北三面高而西部低。海拔700—800米,产区成土条件复杂,土壤类型较多,主要耕作土壤pH值在4.5—7.1之间。产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247小时,年平均气温为18℃;无霜期314天,相对湿度80%。年降水量1544毫米。适宜龙胜凤鸡生长。
产品荣誉
2011年,龙胜凤鸡参加广州百鸡宴获“优质鸡品牌”。
2011年9月13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龙胜凤鸡”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2012年,龙胜凤鸡参加上海农业展览馆展销会,受到上海市民的欢迎
2013年,龙胜凤鸡参加第二届桂林美食评比大赛荣获“桂林特色食材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