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彝族人民养鸡的历史悠久,在《凉山州喜德县彝族民间文学作品选》中有一段关于养鸡的生动而古老的记述:“母鸡下蛋30个,孵蛋20个,孵鸡21天,孵出小鸡共10个,雌雄各5个。公鸡红彤彤,母鸡圆溜溜,婚事要用鸡,祭祀要用鸡。雄鸡为抗敌之用,母鸡为还魂之用,阉鸡为待客之用”。据《喜德县畜牧志1949—1985》记载:喜德土鸡的适应性和抗病力较强,个大体重较丰满,腿粗胫长眼有神,耐粗饲和寒冷。其羽色有红、黄、黑、白多种,尾羽和翅羽较发达,活泼好动,善于觅食,肉蛋兼用,偏于肉用,肉质鲜美。其中有一种乌骨鸡(彝语称四鸡瓦),紫冠,皮、骨、肉、眼、喙均为乌黑色,群众常作为药用,易销售。据《喜德县畜牧志1986—2006》记载:喜德阉鸡中心产区为喜德米市、洛哈等相邻乡镇,分布于巴久、洛莫、贺波洛、博洛拉达、两河口、东河、西河等县境内24个乡镇的中、高山村社。20世纪90年代开始,“黑色”食品成为人们的时尚消费,喜德阉鸡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依靠独特的资源优势形成产业。1997年开始,喜德县在境内开展了喜德本地乌骨鸡区域布局的调查、划定保种区域、实施保种选育和良种繁育推广等工作。2004年开始,喜德县大力推广喜德阉鸡生产技术,培育养殖大户、实施“一村一品”和养殖小区建设;进行了喜德阉鸡(乌骨阉鸡)生长、产肉、繁殖性能及产品成分测定。并制定了《喜德山地乌骨阉鸡生产技术规程》和《喜德山地乌骨鸡(活鸡)》品种(类群)和产品标准;用彝汉双语注册的“山地牌”畜禽商标已经公示;取得了省级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定和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建立了喜德土鸡良繁场和二级选育户;开展了大规模技术培训,加强了产业宣传力度。喜德县委、县政府提出“一薯一鸡一花椒”的农业发展战略,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阉鸡产业发展到全县24个乡镇166个村559个组,覆盖面达90%以上,涌现出一大批规模养殖户,成为县域经济的特色优势产业。
产地环境
土壤地貌:四川省喜德县阉鸡中心产区是安宁河支流孙水河源头所在地,水质好,无任何工业污染,土壤具有典型的黄棕壤特征,土层深厚,保墒性好。境内多山,整个地势北高南低,东高西低,由东北向西南倾斜。海拔1580—4500米,相对高度差较大。
水文情况:喜德县境内,金沙江的上游安宁河支流——孙水河流经产区全境;产区地下水资源丰富,总贮量13.8亿立方米/年,水质清澈、纯净,是理想的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
气候情况:喜德县属低纬度高海拔亚热带季风气候,夏秋多雨湿润,冬春少雨干燥,年平均气温14.1℃,年降雨量1006.1毫米,年日照2053小时,全年无霜期255天。具有四季不分明、气温日差较大、年差较小、风多、夜雨多,具有高原气候特征。优越的生态地理条件,适宜的土壤和气候,孕育了境内丰富的植被和农作物,为喜德阉鸡的生长繁衍提供了理想的自然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