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广丰白耳黄鸡,是中国唯一一例耳朵白的地方鸡品种,已经有上千年的饲养历史。唐朝诗人李白“亭上十分绿醑酒,盘中一味黄金鸡”的诗句,指的就是广丰白耳黄鸡。
据《广丰县志》记载:相传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大举入侵中原,军情紧急,抗金名将祝叔夜奉钦宗手札,昼夜兼程,大军人困马乏,叔夜偶感风疾,肠胃不适,时集味堂名医占白银风闻此事,宰了几只家养黄鸡,拿出珍藏百年老卤,配上名贵中草药,精制出各种风味送往大营,叔夜食后,胃口大开,疾患渐去,精神倍增。之后,宋兵所向披糜,大获全胜,后人感怀此事,又因该鸡白耳、黄毛、黄肤、黄脚,故称该鸡为“三黄白耳鸡”,并流传至今。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广丰白耳黄鸡已闻名江西省内外。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广丰县的养鸡量已经达到25.29万羽。
历史上,由于产地粮食欠缺,饲料也就缺乏,因此广丰县农民养鸡只能选择觅食能力强,维持消耗低,个体轻小,灵敏活泼的小型鸡种饲养;其次,广丰县农民有偏爱饲养白耳黄毛鸡习惯,认为白耳配黄毛,外表美观协调,肉质优良,而爱把它作为过年、过节以及妇女产期的滋补食品。当地俗话说,“黄鸡补,麻鸡苦,白鸡只能当豆腐”。基于以上两点原因,广丰县人民经长期饲养与选育,培育出小型的白耳黄鸡鸡种,从而促使白耳黄鸡在广丰县逐渐形成。20世纪80年代,江西省农业大学和省科委的专家教授对白耳黄鸡进行了系统的提纯复壮选育研究,使白耳黄鸡在生产性能和品种质量等方面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1983年开始,广丰开始进行白耳黄鸡保护工作,江西省科委下达了“白耳黄鸡选育研究”课题,引起了广丰县重视,并开始实施了保护措施。
产地环境
广丰县的土壤类型比较复杂,其中以红壤、水稻土、紫土层多,土质肥沃,适宜水稻、高梁和豆科作物。土壤中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和各种微量元素。广丰县的白耳黄鸡主要的饲养方式是放养,可以自由于觅食青草、昆虫和砂土等,这样,白耳黄鸡就可以在放养中获得它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和各种微量元素。从而为形成白耳黄鸡肉质鲜嫩的特点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广丰区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无霜期长。年均日照时数为1881.5小时,日照百分率为42%,年均气温为17.9℃,年均相对湿度为78%,年均降雨量为1526.9毫米,无霜期为266天。其特点是气候温和,湿度适宜,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四季分明。这种气候特点既适合农作物生长,也很适宜白耳黄鸡的生长和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