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汶上芦花鸡原生于大汶河最下游山东省汶上县境内,后沿小汶河繁生。该鸡隐藏于汶水河畔芦苇荡内生存,羽毛呈横斑黑白羽,与芦苇颜色色泽一致,形成天然的保护色,逃避野兽的侵袭,才得以生存下来,并由此而得名“芦花鸡”。民间还总结出了芦花鸡雏鸡“黑鸡白顶门瓜,长大必定是芦花”的选育经验,进行重点选留,这种有意识的长期的人为选择饲养,对保护品种纯正和稳定汶上芦花鸡羽色起了重要作用。汶上芦花鸡饲养历史悠久,春秋时期古中都邑桃城闵员外用芦花鸡烧鸡宴请宾客;三国时司马懿曾用芦花鸡与曹丕斗鸡;宋代汶上芦花鸡作为“贡品”供奉至京都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元末明初时期,大汶河琵琶山的民间故事《五鸡台的传说》;明代被人们列为观赏和食用的珍禽;清朝光绪年间,汶上芦花鸡分布区域扩展到整个鲁西南及周边省区,商品鸡推广遍布到全国各地。历代画家也曾留下大量芦花鸡的珍品书画,近代电视剧《宰相刘罗锅》、《闯关东》中提到的芦花鸡就是汶上芦花鸡。 汶上县有悠久的孵化历史,过去大小不等的孵化坊遍及乡间,素有“孵化之乡”之称,采用“缸”“土炕”“麦秸窝”等多种孵化法,以方便民间自繁自养的需要。长期以来,汶上芦花鸡以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享誉乡里,每年春节后到麦收前,外出卖鸡苗是当地农民的主要副业之一。卖鸡苗者肩挑箩筐,走乡串户,沿街叫卖“汶上芦花大公鸡”,这种自繁自销的形式,对汶上芦花鸡推广起到了重要作用。 1998年,汶上县委、县政府决策:纯繁汶上芦花鸡,挽救国家濒危物种。贾正国等人,建芦花鸡繁育基地、成立芦花鸡研究所、成立芦花鸡协会、芦花鸡销售中心等,使汶上芦花鸡又渐渐地繁养发展起来。2002年,汶上芦花鸡被列入“山东省优良地方家禽重点保护品种”。2007年,汶上芦花鸡在全国第二次畜禽种质资源普查中,被列为畜禽地方良种进行了登记。2009年,汶上芦花鸡被国家工商管理总局商标局批准为证明商标—地理标志,并被农业部列为2009年畜禽种质资源保护项目。2010年,汶上芦花鸡被山东省畜牧兽医局确定为全省36个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之一。
产地环境
土壤地貌:汶上县地处鲁中低山丘陵与鲁西平原交接地带,东北属古老泰山隆起的残丘低岭,西南部属于大野泽,梁山泊东畔,整个地势由东北缓顷西南,中部地势平坦,为黄河冲击平原,土层厚、土质好、地下水较丰富,农作物以小麦、玉米、蔬菜等为主,为汶上芦花鸡饲养提供了丰富的饲料资源。
水文情况:汶上县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无霜期长,降水年季变化大,春季多南风,少雨干旱,由于气温回升快,季末高温,常出现干热风,形成春旱;夏季多东南风,天气炎热,降雨集中,日照时间长,湿度大,有利于作物生长;秋季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降水量30年平均628毫米,因东南风和西北风频繁互易,常出现秋旱和连阴雨;冬季多西北风,干旱少雪。
气候状况:汶上县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湿润气候区,平均气温13.5℃;平均最高气温为19.4℃;平均最低气温为8.3℃;平均湿度为70%。年平均无霜期180天,年平均降雨量为622.1毫米,年降水量的65%集中在夏季,年平均风速为2.6米/秒,这里的特殊的环境地貌,有利于汶上芦花鸡的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