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将乐县人民采食野生竹荪历史悠久,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规模化人工栽培。1987年,将乐县在海拔四五百米的山涧竹林中18平方米栽培竹荪成功,当年将乐县把室外栽培竹荪列为小星火项目开发,并对资金、菌种、技术培训、山场、销售作了专题研讨,发动农民开发生产,形成生产能力。2003年,将乐县引进了菌草栽培技术,大面积地推广象草与皇竹草的栽培,这些菌草是竹荪栽培的好材料。将乐县自引进竹荪栽培已有30多年的历史,以往竹荪栽培产量低,品种混杂,随着科技含量的提高和新品种的引进,以农林大的D89和三明真菌研究所的D1为当家品种,栽培模式也由搭荫棚栽培向槟榔芋套种竹荪立体模式发展。
产地环境
土壤地貌:将乐县按形态划分,有中山、低山、高丘、低丘和平原等5类。山地(包括中山和低山)面积最大,约占全县总面积2/3强,主要分布在东南和西北部,是武夷山脉的组成部分。丘陵(包括高丘和低丘)约占全县总面积1/4弱,多分布在山地前缘、河谷两侧。将乐县林木资源多,植被丰富。全县有林用地19.29万公顷。林木总生长量56.66万立方米。阔叶树面积4.836万公顷,占29.56%。将乐县林木、毛竹资源丰富,将乐县的林木、毛竹制品加工厂也一个个冒出来。这些林木、毛竹加工厂的下脚料是竹荪栽培的好材料。将乐县野生草资源丰富,有五节芒、斑茅、苇子、菅、获等野生草类;草山面积3.115万公顷,将乐县每年农业生产产出的作物稿杆6万多吨,其中稻草4万吨,是栽培竹荪的好材料。
水文情况:水资源——将乐县水资源由降雨补给,全县境内多年平均降水量在1650~1750毫米之间,年降水量为38.27亿立方米多年径流总量为22.8亿立方米;将乐丰富的水资源为将乐县竹荪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湿度环境,因适宜的湿度环境将乐县竹荪原基发生多,产量高,子实体肥厚。质地粗壮、菌裙长、朵大、长短均匀。水质及污染情况——据现有水质分析表明,将乐县地表水质较好,符合饮用水标准。水质微酸。竹荪栽培的基质是微酸性的(pH值为5.0~5.5)。恰好将乐县优质水源为将乐县竹荪的生产提供了微酸性栽培基质。优质的水源栽培出的竹荪色泽洁白、无霉斑、无虫蛀、无杂质,干、鲜品竹荪香味浓郁。
气候情况:将乐县气候属中亚热带季风区,四季分明,夏无酷署,冬少严寒,干湿明显。年均气温14.6~18.7℃,年均降雨量1698.2毫米,雨雪日数174.2天,无霜期295天,日照时数1730小时,年均湿度82,冬夏分布不匀。将乐县的气候适合竹荪栽培的菌丝生长同时又适宜竹荪子实体的生长。将乐县这种气候条件下长出的竹荪菌蛋破壳快,菌裙能充分张开,子实体成熟早并且肥大,干、鲜品竹荪香味浓郁并且耐煮,煮很长时间都不散烂。且将乐5、6月份是梅雨季节,早晚温度与白天温度温差大。白天温度在22~24℃,适合竹荪菌球生长,菌球大、长出的竹荪质地紧密不易破碎残缺菇少、子实体肥大、单朵菇较重。早晨温度在20℃、湿度在85%~90%左右,竹荪菌球容易破壳、菌柄易伸长、且菌裙能充分张开。将乐竹荪菌柄长一般在15~20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