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2016年5月,在该县梅花镇的顺山集遗址内发掘出的碳化稻遗存,经过北京大学文博学院碳-14检测,距今约8300年,从中提取出的植硅体具有明显的驯化特征,专家认定,这里的水稻田遗迹不仅为中国最早,而且是全世界最早的人工稻作遗迹。据《泗洪县志》载:泗洪历史上素有种水稻习惯,相传泗洪境内生产的“泗洪大米”曾被列为皇宫“贡米”。清代,泗洪境内种植的水稻品种青刚占,米质好、香味浓。《泗虹合志》载:“稻以红者为胜,炊作饪粥,香黄盈甑,漕运之珍贵也”,但终因产量低被淘汰。
1949年前后,泗洪境内水稻面积只有8万亩左右,土种子,汛期栽,场头秧,靠天收,亩产60千克左右。解放后,通过兴修水利、农田建设、良种更新、技术推广和提高施肥水平,泗洪县域水稻面积不断发展,亩产也不断增加:1965年,泗洪大米亩产超100千克;1978年,泗洪大米亩产超200千克;1984年,泗洪大米亩产超400千克;1995年,泗洪大米亩产超475千克;1998年,泗洪大米亩产突破500千克大关,达530千克。
产地环境
土壤地貌:泗洪县地形复杂,地势起伏,岗洼交错,属秦岭纬向构造体系的东延部分。淮阴断裂带斜穿南部,郯庐断裂带纵贯西部。全县范围可利用土地相对高程从12米到64米。从地形地貌上可以将全县分为“三岗两洼一平原”。“三岗”,指安东岗、濉汴岗和西南岗;“两洼”,指安河洼和溧河洼;“一平原”,指北部黄泛冲积平原。
据泗洪县第二次土壤普查(1982—1985)分类,全县土壤被划分为3个土类,3个亚类,7个土属。区划后,全县共有耕地面积206万亩,其中黄潮土68.5万亩,约占全县总面积的33.25%;砂姜黑土56.5万亩,占27.43%;黄褐土81万亩,占39.32%。
水源情况:泗洪县境内水资源主要有三部分组成,即本区域降雨、过境水和地下水。常年平均降雨量912毫米,过境水323.11亿立方米,地下水位维持在12.5米上下。
气候特征:泗洪县地处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区向亚热带湿润气候区的过渡交汇地段,具有过渡性、季风性气候特征。季风显著,四季分明,雨量集中,雨热同季,春暖多变,秋高气爽,光照充足,热量富裕。泗洪地处洪泽湖西岸,夏秋季多为东到东南风,空气湿润,境内有7条流域性河流穿境入洪泽湖,形成特有的天然小气候。由于地处洪泽湖西岸,地势低洼,多为粘质土壤,保水性能好,加之地下水位高,土壤墒情足,形成干旱的几率低,有利于后期水稻生长及养老稻。
泗洪县境内光能资源丰富,全年总日照时数平均为2357小时,日照百分率53%左右,年平均≥0℃的日照时数为2030小时;年平均≥10℃的日照时数为1515小时。泗洪县热量条件也较富裕,年平均气温14.4℃;一月份平均气温最低,为0℃;七月份平均气温最高,为27.5℃。0℃的活动积温为5299℃,高于淮北各县,仅次于江淮地区。一般0℃以上积温4600℃以上即可实行两熟制,因此从农作物生长需要来看,泗洪县的热量条件对于满足麦稻一年两熟制的种植非常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