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凌云乌鸡的形成具有悠久的历史,据《凌云县志》记载,早在民国初期,岑王老山周边的玉洪乡乐里、八里、伟达、那力、岩佃等村屯以及在加尤镇、逻楼镇、泗城镇等地就已经有乌鸡分布,其喙、冠、胫趾、皮、肉及内脏均是乌黑,故当地群众称为“五乌鸡“。凌云县长期以来就有饲养乌鸡的传统习惯,由于过去交通不便又相对封闭,没有外来血缘的干扰,加上当地的气候、自然环境、饲养方式、风俗习惯和对被色的嗜好等条件下,经群众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逐步形成了肉药兼用的“凌云乌鸡”。2006年6月,该品种乌鸡通过广西畜禽品种审定委员会鉴定,认定为优良地方品种鸡并命名为“凌云乌鸡”。2009年7月,凌云乌鸡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家禽专业委员会的鉴定,列入《国家畜禽品种遗传资源库》名录。2010年,针对品种濒危状况,凌云县成立了凌云乌鸡保种场。2011年初从乌鸡主产区玉洪乡的八里村、乐里村、加尤镇的案相村等地选购品种特征明显、体型外貌一致(母鸡体型丰满、羽色以黄麻和浅黄为主,公鸡体质健壮、羽色以红棕色和褐红色为主)的乌鸡680只,其中公鸡67只、母鸡613只,组建育种核心群进行家系选育。经过5个世代的提纯选育,品种纯度和生产性能不断提高,对环境的适应性进一步增强,外观性状取得重大进展,个体重差异逐步缩小,“五乌”特征基本稳定。
产地环境
凌云县位于广西西北部,地处云贵高原余脉,地势由北向南倾斜,东西两边是连绵起伏的土山和纵横的溪沟,中部则是巍峨林立的山峰、星罗棋布的石山。全县海拔在210米至2062米之间,森林覆盖率为76.41%。全县土质是砂页岩母质,酸碱度为酸性至微酸性。凌云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全县年平均降雨量1718毫米,年均日照1443小时,年平均气温20℃,年平均无霜期343天,年平均相对湿度78%。县境内有澄碧河及布柳河两条较大河流,水资源较为丰富,优越的气候、水文条件适合多种农作物生长,为凌云乌鸡的生长和繁衍生息提供了良好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