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兴海地区牦牛的来源与青藏高原民族变迁有着密切关系,为藏民族长期驯养的野牦牛相传至今。2005年开始,兴海县每年从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引进几十头野血牦牛种公牛,以改良该县的牦牛品种。2008年,为了提高畜种质量,兴海县投资25万元建成野血牦牛提纯复壮基地,并引进野血牦牛50头。2018年9月,“兴海县牦牛产业联盟”正式成立,该联盟旨在建设具有高原特色、兴海特点的牦牛产业体系,为农牧民产业脱贫助力。
产地环境
土壤地貌:兴海县境内地貌特点是山盆并列,山川相峙,山脉、河流和盆地的总体走向,北部呈北北西——南南东向间展布,中南部呈近东西以至北东东——南西西向相间展布,这与地质构造特点密切相关。兴海县的土壤资源丰富,土壤呈明显的垂直分布:高山寒漠土(4300~4600米)→高山草甸土(3500~4400米)→山地草甸土(3160~3800米)→灰褐土(3100~3800米)→黑钙土(3200~3400米)→栗钙土(2600~3200米),主要以栗钙土为主,有机质含量一般3~4﹪,土地肥沃,有利牧草生长,适宜发展畜牧业,适合兴海牦牛的生产、繁殖。
气候特点:兴海县属大陆高原性气候,全县海拔2590~5320米,平均海拔4300米;年最高气温24℃,最低气温-25℃;年均气温0.4~0.6℃,年降水量440毫米左右,年平均蒸发量1260.1~1643.6毫米,年日照时数2550~2760小时,全年日照时间长,辐射量大,冷季长,暖季短,全年无绝对无霜期,牧草生长期全年日照时数1170~1510小时,平均每天6.8~7.4小时。
水资源:黄河由南往北流径兴海县的东缘,成为与贵南、同德县的天然分界,是该区外流水域的干流。在该县西缘青根河南侧分水岭南坡及白尕湖东侧分水岭西坡的北段有少量细谷支流向西汇集后流入柴达木盆地,成为内陆水域的一部分。兴海县常年有水的河流72条(其中黄河一级支流曲什安河、大河坝河流量较大),沟道及溢出表面泉水有300余眼,地下水资源相对丰富,水质良好,全县不计入山区地下水补给量、河道渗入量,水资源总量为4.73361亿立方米。
草地类型:兴海县可利用草原面积为1441.07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79%。草原类型以高寒草甸和高寒干草原为主,草场的垂直分布规律明显,底部为疏林草甸草原,中部为灌丛草甸草场,顶部为高山草甸草场,是高寒草甸草场类的主体,主要优势植物为青海云杉、祁连圆柏,灌木有金露梅、银露梅、小叶锦鸡儿等,还有高山柳、鬼箭锦鸡儿为主灌丛草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