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帮助中心

手机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您好,欢迎访问OICC全球有机汇
首 页
满199包邮
闪电发货

做全球有机产品的搬运者

产地直采
限产地保质量
名称描述内容
正品保障
100%正品低价

全球免费服务电话
400-0635-917
当前的位置:
资讯​
一口嫩滑回味无穷的石柱莼菜
说明: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发布机构:全球有机产业总汇 | 发布时间: 2023-03-21 | 1115 次浏览 | 分享到:
石柱莼菜,蛋白质含量为0.4~0.5克/100克,碳水化合物1.4~1.7克/100克,多糖含量0.35~0.5克/100克,钙含量100~120毫克/千克,锌的含量1.5~2毫克/千克。石柱特产莼菜营养丰富,含有大量丙种维生素、蛋白质和微量铁质,具有美容、健胃、强身、防癌等功效。

石柱莼菜叶表绿色,叶背淡暗红色,漂浮于水面;晶莹剔透的果胶包裹新芽、新叶、花蕾,果胶厚实,果胶与所包裹植物体的体积比大于1:1;口感细嫩、清香爽口。

内在品质:石柱莼菜蛋白质含量为0.4~0.5克/100克,碳水化合物1.4~1.7克/100克,多糖含量0.35~0.5克/100克,钙含量100~120毫克/千克,锌的含量1.5~2毫克/千克。






石柱莼菜,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石柱莼菜叶表绿色,叶背淡暗红色,漂浮于水面;晶莹剔透的果胶包裹新芽、新叶、花蕾,果胶厚实,口感细嫩、清香爽口。2015年7月22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石柱莼菜”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石柱莼菜的基本介绍

莼菜是珍贵的野生水生蔬菜,含有酸性多糖、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组胺和微量元素等,其应用价值集中于医用价值和食用价值。随着石柱黄水国家森林公园的旅游开发,莼菜已被生产成各式包装的旅游商品,畅销东南亚、日、韩、美、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吃山珍,喝连茶,品莼羹”已成为独具土家特色的新饮食文化代表。

营养价值

莼菜性寒,有清热解毒作用,用莼菜煮汤可清火除痱疖。把莼菜茎叶捣烂外敷,可治一切痈疽疔疮。有报道称,莼菜含的杂多糖是一种较好的免疫促进剂,它不仅能增加免疫器官——脾脏的重量,而且能明显地促进巨噬细胞吞噬异物的功能。临床上,大多数患有恶性肿瘤的病人的巨噬细胞功能显著下降。而莼菜所含的多糖能通过人体中介作用,强化机体的免疫系统,增强免疫功能,能达到防治癌症的目的。

产品特点

莼菜本身没有味道,胜在口感的圆融、鲜美滑嫩,为珍贵蔬菜之一。

历史民俗

莼菜,古时为贡品,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晋书》记载“莼菜鲈脍、王爵慕之”。

石柱莼菜的品尝吃法

凉拌莼菜

用料:莼菜250克

调料:食盐5克,醋6克,姜5克,蒜2瓣,生抽5克,香油3克,细香葱5克,剁椒6克

1.莼菜用清水冲洗两次沥干水份,这一步一定要用漏勺才行

2.洗净的莼菜放入碗中,加入姜蒜末,加入盐

3.淋入生抽,放点儿醋,加少许香油

4.加入剁椒,洒把细香葱花,拌匀即可食用

地理位置:重庆市石柱县石柱县特征:果胶厚实,口感细嫩、清香爽口
别名:暂无

产业布局

石柱莼菜的地域保护范围为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境内的石柱土家族自治县黄水镇的万胜村、洋洞村、黄水社区、七龙社区4个村社,冷水镇的八龙村、河源村、天河村3个村,枫木乡石鱼村、双塘村、风竹村、枫木村4个村,共计3个乡镇11个村社。地理坐标范围为东经108°23′~108°33′,北纬30°07′~30°18′。东至枫木乡的风竹村,南至冷水镇的河源村,西至黄水镇的黄水社区,北至黄水镇的洋洞村。2015年,石柱莼菜产地面积867公顷,年产量达到13000吨,种植收入8000万元,产业链实现产值1.5亿元。

历史

石柱莼菜发展历史较久。古时为贡品,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晋书》记载“莼菜鲈脍、王爵慕之”。莼菜属多年生睡莲城草本植物,是江南“三大名菜”(菱白、鲈鱼、莼菜)之一。1987年,石柱县在枫木乡昌坪和黄水镇万胜坝湿地内发现原生莼菜,面积约0.58亩。石柱县人工种植莼菜始于1991年,试种植面积29亩,试种成功并推广。莼菜基地从1994年的1000余亩的规模,发展到2010年的13000亩,产量突破10000吨,成为中国最大的莼菜生产基地。从1993年的转口贸易,实现2006年直接出口,产品畅销日本、韩国、新加坡、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建立莼菜资源圃1个,培育规模以上莼菜生产加工企业5家,“石柱莼菜”等莼菜知名品牌5个。

产地环境

气候条件: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气候温和湿润,属亚热带季风湿润区,日照不足,气候差异大;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1360毫米,春末夏初多绵雨,秋季降温快;无霜期短,年平均约220天。良好的气候条件适宜石柱莼菜生长。光照,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多数时间为阴天或多云状态,年日照时数偏少,多年平均日照时数1040小时,无霜期短,多年平均无霜期220天左右,生长期日照时数650小时左右,对石柱莼菜生长十分有利;温湿度,产地属高山冷凉气候,常年平均气温11.4℃,最高月7月平均气温22.1℃,最低月1月平均气温0.4℃,春季回暖期晚,常有寒潮。常年平均水温13.5℃,相对湿度85%~90%。生长繁育期常年气温保持在15~30℃有4个月,常年水温保持在12~22℃有5个月,适宜石柱莼菜耐寒、喜温的习性。独特的温湿度为石柱莼菜形成优质果胶、多糖等成分提供了重要生长条件。水质条件: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水源来自生态环境良好的七曜山和方斗山上中部发源的洋洞河、冷水河、大塘河、万胜溪、风竹溪等10余条溪河水,水源充足长流,水质清新,清洁无污染,水温常年保持10~20℃,pH值6.5~7,为石柱莼菜形成优质果胶、多糖等成分的提供了重要水质条件。地形地貌: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位于七曜山脉的第一阶梯,向斜偏东属倒置地形,丘陵起伏,群山环抱,兼有深沟峡谷、槽坝,低凹处有小片沼泽地和浅;产地最低海拔1200米,最高海拔1556米。森林植被丰富,森林覆盖率80.99%,生态环境良好。土壤情况:土质,产地内主要为紫色或腐质沙壤土,土层厚度30厘米以上,肥沃疏松透气,有机质含量3%以上,呈微酸性,pH值5.5~6.5,为石柱莼菜生长和形成优质果胶、多糖等成分提供了重要条件。

产品荣誉

1993年~2006年间,石柱莼菜获国家无公害莼菜3个、绿色莼菜5项、有机莼菜3项,重庆市名牌农产品4个。2007年,农业部授予重庆市国家莼菜原生境保护区。2015年,国家质量检验检疫监督管理局授予国家级出口莼菜质量安全示范区。2015年7月22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石柱莼菜”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产品特点

外观特征:石柱莼菜叶表绿色,叶背淡暗红色,漂浮于水面;晶莹剔透的果胶包裹新芽、新叶、花蕾,果胶厚实,果胶与所包裹植物体的体积比大于1:1;口感细嫩、清香爽口。内在品质:石柱莼菜蛋白质含量为0.4~0.5克/100克,碳水化合物1.4~1.7克/100克,多糖含量0.35~0.5克/100克,钙含量100~120毫克/千克,锌的含量1.5~2毫克/千克。质量安全规定:石柱莼菜产地环境环境符合NY/T391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要求,产品质量符合NY/T1405绿色食品水生蔬菜标准要求。

产品独特品质特征指标

特征指标实际独特量值区间对照参比值
可溶性糖(%)0.59-0.600.23
钙(mg/kg)115-11742
锌(mg/kg)1.93-1.950.67

一、产品基本信息

产品名称青坪石柱莼菜主要品种莼菜
申请单位石柱土家族自治县青坪莼菜专业合作社
产品外在
特征描述
黄绿色,新鲜,无腐烂、变质,叶片卷曲,叶片带芽率98%,形态基本均匀;晶莹剔透的果胶包裹新芽、新叶、花蕾,无病斑,无霉烂,无黑节,清洁,无杂质,无异味。


              二、产地环境情况(共鉴定次,必要时依申报主体需要选择)
产地环境描述(气候、土壤、水源、植被等)
土壤、水源等环境中1-2种独特的营养因素实际量值区间对照参比值检测方法
               三、生长期情况(共鉴定次,必要时依申报主体需要选择)
申请产品独特品质特征指标(2-3项)实际量值区间对照参比值检测方法
               四、成熟期情况(共鉴定2次,必须填写)
申请产品独特品质特征指标(2-3项)实际量值区间对照参比值检测方法
可溶性糖0.60%-0.59%0.23%NY/T1278-2007
117mg/kg-115mg/kg42mg/kgGB5009.268-2016
1.95mg/kg-1.93mg/kg0.67mg/kgGB5009.268-2016
               五、评价鉴定报告
产品独特品质特征成因石柱土家族自治县青坪莼菜专业合作社位于石柱县,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区,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温度16.4℃,在其独特的生产环境下,形成了可溶性糖含量0.60%-0.59%,钙含量117mg/kg-115mg/kg,锌含量1.95mg/kg-1.93mg/kg等明显高于同类其他产品的品质特征。
技术评价鉴定结论申报产品青坪石柱莼菜可溶性糖、钙和锌品质特征显著有别于同类

注意:本品不能替代药物,如做药材使用,请遵医嘱。


免责声明:本品不替代药物。“一积分”微信公众号推文为公益宣传。部分图片文字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参考资料: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公告、OICC全球有机汇、百度百科、网络等。



文章报道


购物链接

免责声明:
部分图片文字由“OICC全球有机产业总汇”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原产地公司如果想通过本平台进行销售请联系我们免费推广:OICC全球有机产业总汇 Whobuy.NET商城 “一积分”公众号OICC.NET.CN
帮助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