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布局
缙云茭白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的地域范围包括:丽水市缙云县所辖壶镇镇、新建镇、东方镇、东渡镇、舒洪镇、大洋镇、大源镇、五云街道、新碧街道、仙都街道、七里乡、前路乡、三溪乡、双溪口乡、溶江乡、胡源乡、方溪乡、石笕乡共计18个乡镇(街道)253个行政村。地理坐标为东经118°50′~119°30′,北纬27°25′~27°51′。2020年,缙云县茭白种植面积6.58万亩,占全国8%,产量12.7万吨,产值4.5亿元,带动全产链产值15亿元,从业人员超3.5万人。缙云茭白往销全国各地,有的还远销国外。省内主要销往杭州、宁波、温州、台州等城市。省外主要销往广州虎门、福建泉州、湖南长沙、江西南昌、四川成都、安徽合肥、湖北武汉、上海、江苏南京、山东济南、陕西西安、北京等城市,省外市场销量占50%以上;除农贸市场批发销售外,还与宁波、杭州等进行农超对接,建立直销基地,基地产品直接进超市;缙云县五羊湾果蔬菜专业合作社积极开拓海外销售渠道,茭白通过欧盟检测标准,出售到西班牙等欧盟国家。近年来,缙云茭白标准化生产水平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安全状况持续改善,有效促进了全县农业农村经济的和谐发展。
历史
缙云茭白种植历史悠久,已有670多年的历史,农民种植茭白的传统和技艺代代相传,最早可追溯到元朝(公元1348年)。《仙都志》中有明确记载“菰根”。缙云茭白兴于上世纪80年代初,盛于当今。1986年缙云县东渡镇吴岭村首先开始商品茭白的种植,品种为“美人茭”(当时称为“吴岭茭”)。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缙云茭白也进入规模生产。1996年大洋镇开始较大规模种植茭白,1997年,前路、壶镇、大源等乡镇陆续开始规模种植。
产地环境
地形地貌:缙云县地处武夷山-戴云山隆起地带和寿昌-丽水-景宁断裂带的中段。地貌类型分中心、低山、丘陵、谷地四类,其中山地、丘陵约占全总面积的80%。地势自东向西倾斜。山脉大致以好溪为界,东部为括苍山脉,西部为仙霞岭余脉。东半部群峰崛起,地势高峻,海拔千米以上山峰343座。其中东北部为大盘山所延伸,以低中山地貌为主;东南部为括苍山盘踞,为中山地貌,南部的大洋山主峰海拔千米以上主峰3座。北部地层陷落,构成壶镇、新建两块河谷盆地。中部丘陵广阔绵延,为仙霞岭与括苍山的过度地段。全境地形具东南西三面环山,北口张开呈“V”型特征。
气候:缙云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总体上热量充足,降水充沛,温暖湿润,冬夏略长,春秋略短,四季分明。由于境内地形起伏较大,气温差异明显,具有“一山四季,山前山后不同天”的垂直立体气候特征。冰雹灾害主要出现在3-8月间,为全省多雹中心地带之一。降水梯度变化大,季节分配不均地域分区明显,夏秋季多雷雨,雨量特别丰沛,但因山坡地多,保水能力差,仍有干旱。全年全县平均气温为18.3℃,与上年相等。全年降水量1387.7毫米,比上年减少了90.1毫米。全年日照总量为1504.3小时,比上年增加77.6小时。
水文:缙云县河流均为山溪性河流。主要有好溪、新建溪、永安溪三条,分属瓯江、钱塘江、灵江三个水系。其中好溪为县内最大的河流,发源于磐安县大盘山,自东北向西南斜贯穿境入丽水,干流在境内长66.11公里,流域面积791.8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