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沁水县是山西省晋城市养羊大县,历史上就有养羊的传统习惯。2005年,沁水县养羊协会成立。协会围绕肉羊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提供种畜、技术、信息、生产资料、肉羊回收、销售等方面的配套服务,促进该县养羊业发展。2013年,沁水羊协会成为沁水黑山羊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持有人,其养殖服务网点覆盖全县14个乡镇的1532户养羊户,在山东、广东、上海、北京、河南等地设立肉羊销售网点。2016年,沁水县启动实施“沁水黑山羊”提纯复壮工程,进一步发展壮大肉羊产业。
产地环境
草地植被:沁水县天然草地面积174万亩,主要分布于中山、低中山、丘陵及梁峁地段,森林之边缘地区,其中300亩以上集中连片草地8大片26块,面积163万亩,占草地面积的94%,四边草地10.9万亩,占草地面积的6%。2012年草地资源监测天然草地亩产鲜草642.6千克,年产鲜草11.2万吨,载畜量可达60余万个羊单位。此外保护区内有人工草地牧草资源,如紫花苜蓿、无芒雀麦、籽粒、红豆草等;还有可供山羊食用的灌木,如针枫、石榆、黄花条、刺槐、黄刺槐、狼牙刺、白草、百里香、鼠曲草、蓝蓬花。此外,还有地榆、野党参、黄芩、胡麻等野生药材。丰富的牧草、灌木资源加上大量的野生药材为沁水黑山羊提供了充裕的饲草来源。
水文生态:沁水县主要河流为沁河,该河由北而南贯穿全县,水流量较大,年径流量17.8亿立方米。沁河上游植被覆盖度大,河流含沙量平均每立方米6.95千克,为山西省8大河流中含沙量极少的河流,沁河两岸地势平坦,土地肥沃,为全县主要农作物区,天然草地、宜林区遍布全县境内。沁水县水资源总量高达9.88亿立方米,是山西的富水区,沁河洪水由暴雨形成。境内张峰水库位于沁水县郑庄镇张峰村西北1.5千米处的沁河干流上,水库控制流域面积4990平方千米,库容5.05亿立方米。草地、森林含储了丰富的水源,为调节气候,保护水土,为沁水黑山羊提供了好饮用水。
气候情况:沁水县西高东底,气候因地形复杂,差异显著。沁水县属典型的暖温带半干旱大陆季风气候,特点是:冬天风多雨少,夏季潮湿多雨,西部凉爽,东部温和,年气温平均在10.3℃左右,1月零下4.8℃,7月23℃,年平均日照时数2629.9小时,年积温,≥14℃有效积温3412.6℃。年均降水量643.7毫米,霜冻期为10月上旬至次年4月,无霜期173天,日照充足,空气优良,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气候带,是适宜发展养羊业的区域。